晚間護膚流程更精細,對產品功效要求越發細分
據悉,此次調查,受訪女性分為年輕(20-30歲)和成熟(31-45歲)兩個組別。數據顯示,85%的受訪女性在日常護膚時,都有一套自己的護膚流程,護膚意識明顯。同時,護膚時使用的品類多樣化,不單純只用洗面奶、乳液或面霜。在早晚的護膚流程中,受訪者也會使用不同品類的護膚品,整體受訪者平均每天使用約7種以上的產品。
數據顯示,年輕受訪者在早上的護膚步驟較少,使用的產品約2-4種。部分受訪者表示,由于早上在護膚后還需要預留時間化妝,所以早上護膚主要是基礎步驟。晚上時間相對充裕,她們會有規律地進行護膚流程,使用的產品及護膚的步驟也較多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熟受訪女性早晚的護膚流程和使用品類較一致,約有6-8種產品。受訪者表示,因為年齡的關系,她們更重視每一個護膚環節,使用的品類會更精細和具有針對性。
數據顯示,內地女性對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保養也相當注重,而且對產品功效的要求越來越細分化。受訪者表示,會定期或在需要時使用例如面部去角質產品、身體精油、足部護理產品等。
新一代更早建立護膚概念,品牌套裝受寵
調查發現,年輕受訪者比成熟受訪者更早開始建立護膚觀念和習慣。年輕受訪者護膚的目的是源于自己對“美”的追求,并希望通過日常護膚“解決自身皮膚的問題”。特別是針對青春期出現的皮膚問題,例如青春痘、毛孔閉塞、皮膚過油或干燥等。
相對年輕一代,成熟受訪者則在開始工作后,有購買力后才養成護膚習慣。雖然成熟受訪者護膚的目的同樣源于對“美”的追求,但她們更希望延緩皮膚衰老,“讓自己看來更年輕”。
調查顯示,不同年齡組別的女性,對皮膚的狀態要求都有所差異。因此,對護膚品功效的需求也各有不同。年輕受訪者護膚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皮膚表面的問題,對針對控油、細致毛孔及美白肌膚的產品有明顯需求,而成熟受訪者則對緊致肌膚、抗皺、去斑的產品更有需求。
整體而言,37%的受訪者喜歡使用品牌的套裝系列,因為可以跟隨品牌建議的步驟整套使用。一方面這樣簡單直接,另一方面她們相信效果會更明顯。46%的受訪者會在套裝產品的基礎上,添加其它品牌或相同品牌的其它單品使用。僅17%的受訪者喜歡自己配搭不同品牌、不同系列的產品使用。
“蘿莉”偏愛韓品,成熟消費者更愛國貨
隨著韓流的熱襲,韓國化妝品品牌在中國內地市場的份額也在看漲。數據顯示,年輕受訪者中,31%表示最常購買韓國品牌,其次是內地品牌。成熟受訪者則相反,29%最常購買內地的品牌,其次是韓國品牌。同時,成熟受訪者購買歐美、日本的護膚品品牌的比例也明顯比年輕受訪者高。
消費者的購買力在某程度上影響其選擇,以家庭月收入作為區別,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受訪者,購買內地護膚品品牌的比例較高。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,購買歐洲品牌的比例則較高。以護膚產品價格作為區別,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受訪者,購買爽膚水和面霜的平均價格分別約212元和235元。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,購買爽膚水和面霜的平均價格則分別約354元和382元。
調查同時顯示,約50%的受訪者會購買某幾個固定品牌。34%的年輕受訪者表示會購買和嘗試不同品牌,以便尋找到更適合自己皮膚、性價比高的產品。由于年輕消費者收入不高,當品牌進行促銷活動時,很容易被說服和被吸引購買而囤貨。
相對地,成熟受訪者在護膚品消費上較為理性,認定某品牌適合自己后,對嘗試其他品牌的意欲較低。一些成熟受訪者表示,她們使用的護膚品已屬于國際知名品牌、甚至是同類型產品中最高端的,不需要再尋找或嘗試其他品牌。
新品牌推出“針對性產品”或“新產品成份”最能吸引消費者
整體而言,消費者購買護膚品的三個主要因素依次為:品質有保證/口碑好、性價比高、成份天然。最常購買內地護膚品品牌的受訪者中,多數表示因為內地品牌性價比高,而且更適合東方人使用。而最常購買歐洲品牌的受訪者中,多數表示因為歐洲品牌的品質有保證,而且成份天然。
數據顯示,當新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時,最能吸引受訪者購買新品牌的因素是其推出“更具針對性的產品”,例如針對不同年齡段、不同皮膚特質、具有特定功效(抗衰老、防皺、刺激骨膠原增生等)的產品系列。其次是“新的產品成份”,例如蝸牛原液、馬油、綿羊油等。